2022-08-04 11:33

随着南方电网公司推进“数字南网”战略,相关新技术、新设备在一线得到全面推广,一线班组急需能够支撑在现场作业环境下使用的多人培训协同、现场设备原理和拆解训练的培训体系,满足现场培训师资、员工等不多角色的培训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电网培训中心依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重点实验室多年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出基于虚拟场景数字化培训管理模式。

一、开发及培训应用需着重在保命技能培训方面

近几年,网公司系统人身伤亡事故呈现频发多发态势,已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用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强化员工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安全技能与核心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在公司内部,根据网公司教育和培训机构改革要求,应着重将员工对安全技能与核心技能的掌握固化为“肌肉记忆”,让“要安全、懂安全、能安全、落实作业安全”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二、培训管理模式应培评统筹,地市推广

结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保命技能项目库,按照“统筹管理、分级实施”的工作原则,应以作业现场人身风险管控为主线,以教育培训提升保命意识和保命技能为根本,以增强员工自保互保能力为目的,并通过试点应用逐步过渡到全省应用,形成规模化推广效应。

整合资源,分级实施,并按照“统一方案、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全覆盖、多形式、分层级实施保命技能体验式虚拟仿真培训;共建共享,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专业优势,协同开发保命技能AR/VR虚拟仿真培训资源,建立“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的联动机制,促进3D课件课程资源和骨干师资两大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建立模式,打破旧知是创新基础

在体验式虚拟仿真培训的课堂上,讲师只需人手一个pad,就可以把设备模型投屏到大屏幕进行3D式教学。在变电站中设备都是处于带电状态的,学员没办法拆解和看到设备内部的结构。通过虚拟场景的学习课堂,就可以实现设备的拆解并且还可以实现多人交互,学员们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变电站中设备的工作原理。

在引入VR/AR技术后,针对技术技能人员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建议逐步使用VR/AR虚拟场景的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到形式的外延。各地市供电局的培训基地可以通过课件资源部署和教室环境搭建,建立培训基地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在实训室中设置虚拟电力设备拆解训练、高空作业仿真训练、沉浸式无人机巡检训练等体验区,学员们只需戴上头显,手持手柄即可进入虚拟仿真课件完成特定作业环境下的场景化的课程学习。这就是理论+沉浸+实操的体验式的虚拟仿真培训模式。

四、常态运营,更多应用创造应用价值

相比电力体系中庞大的一线技术、技能人员来说,巨大的培训支出、每年要覆盖的培训及评价考试、老师傅经验难传承,才是培训侧真正的痛点,所以从技术开发上的投入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让一线学习变得简单,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做法。通过效能测算可以发现,一项主变起火应急演练的培训,常规的做法是组织学员到室外实地,在不通电实操变电站开展现场的模拟演练,半天仅能完成10人演练,还要消耗大家通勤和现场设备准备的时间。而在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仿真主变起火应急演练,10人完成全部流程和操作仅需30分钟,将大大提高培训效能。

这样做的核心有两点,其一是经验萃取,将隐性知识结构化。不管是输电、变电还是配电,很多技术问题都是在现场出现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凭借着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判断和操作守则,操作守则是约束规范作业的,而经验就是事故案例的积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技术专家的经验传承问题,这些最宝贵的财富,可以通过经验萃取形成案例,形成虚拟仿真课件,把平时遇不到的问题,现场无法模拟的安全隐患,设置在虚拟仿真课件中,通过员工反复虚拟实操训练,锻炼技能、规范动作、强化安全意识。其二是员工自主性和企业引导性的结合。在虚拟仿真培训中,学员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节奏,一项操作训练如果完成得不好,可以反复操作直到完成,在课件中还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关卡,学员在反复训练中就能体验到同一场景下不同的案例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学习和考核的挂扣,使考核更直观,最终使培训管理更加科学便捷。

五、结语

当下及未来,广东电网培评中心需设立常态化培训需求对接和培训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基于虚拟场景数字化培训管理的模式,结合公司数字化建设加快平台化网络化建设,更好为公司一线员工安全技能提升提供培训和生产服务支持,不断增强员工自保互保能力,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为公司构建一流的安全技能培训体系、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