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第一屏障。在各种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怎样调整我们的心态去应对这类不确定性,怎样去积极地用创新性的思维面对明天?
2022年9月20日,同远集团成立23周年之际,“看见美好·于是我们奔向月亮”亲子公益论坛,以别开生面又像及时雨的面貌,呈现了出来。
同远集团是目前国内摄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每年,同远集团都会精心筹办亲子节和“看见美好”亲子公益论坛——聚焦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国”,探索亲子沟通机制、关注儿童身心健康、探讨每个家庭最关注的社会、心理、文化等问题,为万千家庭组成的“最大国”的“共同幸福”献计献策。
在“看见美好·于是我们奔向月亮”亲子公益论坛上,美国南加州大学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硕士,蒙特梭利教育中心中美交流协会副理事王一钧教授,针对目前生活不确定性增加而导致的心理“失重”,做出了深入浅出的专业建议。
王教授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和孩子心理方面。每年,成百上千的家庭慕名找到王教授做心理咨询和疏导,特别是疫情以来,心理失衡带来的家庭矛盾愈发增多。如何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是现在走出不确定迷雾的关键所在。
“自由”本不可控
如今,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疫情反反复复在折磨着我们所有人。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象一种自由,我们渴望睡到自然醒,泡上一杯咖啡,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打打游戏,跟朋友聊聊天,微信上面做一些小视频……
但是,所谓的“自由”真的是自由吗?
这种“自由”残害了当代很多的青年人。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谈恋爱?因为他们认为的“自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干嘛看你的脸色呢?但是即便如此,年轻人们还是希望有一群人认同他们,还是希望在社会上,能够有一席之地。
但是当真正的自由的时间拿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能把控吗?
从今年到现在,我也被关了整整两个月。最后的结果跟很多家庭类似,家庭里边有了矛盾——大人们各自玩各自的手机,大家都不说话。但是,这个时候孩子依然在家里跑来跑去。此刻,爸爸妈妈们怎么样面对孩子?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都是特定环境下的自由。其实,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给了人们一个空间而已,不是所有时间都是由自己掌控。
所以当我们面对如今各种突如其来的不可控时,一定要把心态放平,首先应该认识到,我们并不能掌握一切,自由都是相对的。
两个维度缓解痛苦
人们总想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每天早起上班,到了公司或者一个群体里面,总要去面对一些让我们觉得糟心的事,这是来源于生活上的烦燥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并不一定是痛苦。因为当长久地真正面对这样的生活时,我们其实能够生成自己内在的力量,采取相应的应对模式。
在心理学里面,这被解释为一种自身的防御机制:我知道我面对什么人,能说什么话;我知道面对什么样的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我也知道面对问题,用什么方式能够缓解。
这就是我们的掌控感。
若建立这种掌握感,我们需要拥有两个属性。第一个就是社会性,要理解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评价,都是在不断地填充着我们的防御机制,也同时促进了我们真正的成长,完善着我们的人格。
第二个属性则是人“自我修正性”的一面。我们经历的磨难,往往会在某个时候,给到我们一种特定的收益。这样的收益会让我们迫切地去完成新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生活当中的阴霾和痛苦,正是那些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的生活,让我们觉得我们是活着的一个人。
当所有外界趋于平和的时候,把我们关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这时候生活就离开了我们习惯的两个属性,失去了自己的掌控,这就是痛苦的来源之一。
痛苦的第二个来源,被称之为“操作式条件反射”。简单说就是当人们在应对一种关系的时候,会把环境的变化分析成为一种刺激,从而给到它一种回应。
其实仔细想想,疫情让我们如此痛苦,但是对我们的孩子和父母而言,内心几乎没什么特别大的波澜。
孩子们会认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上一代经历了上山下乡,更大的社会动荡等跌宕起伏,一直在生活当中被磨砺,疫情这点影响力,似乎并不能打破他们内心的宁静。
大的环境,其实影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却会表现出来不一样的反应。这中间的差别,就是我们对痛苦的拆解和消化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特别去关注企业家们在干什么?当外界不断变化的时候,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很平静,他们会去思考下一步的动作:我的行为是什么,我怎么样起死回生,怎么样在极大的波动当中寻找到确定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对痛苦的条件反射。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所接受的教育,都会内化成他自己的人格,也就形成了面对问题和刺激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哪怕是失败,都是我们人格里面真正应对挑战的条件反射结果。对于成年人来讲,可能更多的一种心理认识,就是顺势而为。顺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为,这是我们心理的一种韧性,也是我们人格的基础。
教育,本就是充实人格的过程
环境的改变让成年人痛苦,但孩子们的痛苦不亚于我们。
家长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孩子很让人头疼,一个个像小魔头一样。特别是疫情期间,都关在家里,各种矛盾就会放大。
现在很多家长总是在用一种看似理智的方式,对应另外一个生命的成长,这种理智称之为“社会性的教育”——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高度专业化了,当孩子有一点问题的时候,总会把他们送到早课机构,做专业的培育,找专业的人来做。
但是人维系家庭的根本,不叫专业。
因为孩子对感受的表达永远都是不专业的。家长的痛苦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孩子不听话,来自于家长对于教育的不专业。而孩子的痛苦是没人理解,没有人懂,是“我都已经表达出来了,但是没有人听我说”的孤独。
其实换一种角度想一想,认真跟孩子进行交互的时候,是不是得忍,是不是得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如果家长们学会听懂孩子的语言,看懂孩子一些糟心的行为,并能够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那么这个学习过程中,对谁的帮助最大?
其实是对我们自己人格的健全完善更为有利。家长们自己成长了,当面对糟心的事,就会运用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去解决。
家长改变一分,孩子会还给你十分。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从一堆玩具里面拿了一个小飞机,就在天空上飞呀飞,然后他说:“这个小飞机突然一下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就摔疼了,过来了一个小红车,小红车看了一眼,小红车就开走了。小飞机好难过,小飞机就变成了一粒小种子,把自己深深埋进土里,于是在那里刨坑,他说小种子长呀。突然有一天小种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大怪兽,大怪兽和小飞机打,小飞机把大怪兽打跑了,小飞机又回到了天上飞。”
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毫无逻辑?其实孩子是在告诉成年人,我就是这个小飞机,但是有一天这个小飞机从天上掉到地上摔疼了,这个过程表示他那段时间心里特别痛苦,他希望得到外界对他的语言上、行为上的一些帮助。所以小红车(大人)开来了,但是小红车开走了。小飞机很痛苦,在痛苦中他想,原来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那好吧,我就让大家喜欢我,于是他变成了一粒小种子,把自己深深埋进土壤里,他开始改变,变成一个大家喜欢的小孩子。
这是他自己吗?不是的,他非常窘迫,非常困惑地把自己包裹起来,但问题依旧存在着。于是有一天家长们会发现,这个孩子突然一下变成一个大怪兽,开始更猛烈地攻击他人,这个大怪兽也是这个孩子的本身。
所以往往我们在家庭里面,跟孩子沟通起来,交流起来非常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其实就是在让成年人真正完善人格,对家长们自己有非常大的帮助。
针对上学的这些孩子,很多家长觉得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学不好就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如果始终带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那么要改变起来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改变。因为这是一个误区。儿子来源于爹妈的平均值,女儿来源于妈的智商。当家长去批评孩子不努力不认真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批评。
想一想,你真的了解自己孩子当下这个年龄的特质吗?你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特点吗?你真的了解自己孩子兴趣点在哪些地方吗?
生活即使一地鸡毛,我们也不能忽略跟孩子有效沟通。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唯一不公平的是什么?是有一部分人已经看到了自己成长轨迹上面欠缺的是哪些,并在利用这样一些空间和时间,对自己充电,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步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真正成熟。
成熟不是看透了所有身边的一切,看冷漠了身边的一切。真正的成熟是看清楚了自己,并且对家庭,对身边的人有了担当。
别人做到了,你做到了没有?